搜索
您所在的位置:网优fengj.com > 网优资讯 > 行业要闻 > 特钢产业应以低碳为统领顺势而为

特钢产业应以低碳为统领顺势而为

  6月25日,在中国(黄石)特钢产业发展大会上,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、总工程师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提出,我国特钢产业应该以低碳为统领,顺势而为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  独特优势引导世界钢铁发展

  “毫无疑问,中国钢铁工业将长期引导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,时间跨度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国家,达百年之久。”李新创在谈及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时,做出如上判断。

  他表示,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体现出以下五大特征:

  一是我国钢铁工业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。2011年~2020年,国内制造业增加值与粗钢产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.9%和5.1%,钢铁业稳定支撑着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  二是技术创新作为第1推动力,贯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全过程。而智能制造、智慧管控一体化的逐渐普及,将是钢铁工业的第四次技术革命。例如,中国宝武的“四个一律”(操作室一律集中、现场操作一律机器人、设备运维一律远程、服务一律上线)打造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智慧钢厂。

  三是我国钢铁工业让世界更美好,不仅为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提供重要的基础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,而且执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,正在引导世界钢铁的绿色低碳革命。

  四是我国钢铁工业现已成为国内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。我国钢铁工业拥有世界上大、最活跃的内需市场,全、最完整的产业体系,最多、最丰富的人才资源,新、先进的技术装备,以及快、最及时的客户服务。

  五是我国钢铁工业具备长期引导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。自1996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,中国钢铁登顶世界第1已持续25年,是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消费中心。2020年,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比例达到57%。

  从五方面塑造发展新格局

 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,已经具备强大竞争优势的我国钢铁工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格局?

  李新创给出的答案是:我国钢铁工业将以低碳为统领,并从5个方面塑造发展新格局,即形成新的供需平衡、推动新的技术进步、打造新的产业格局、建成安全的供应链、构建繁荣的生态圈。

  具体而言,在碳达峰、碳中和要求下,我国钢铁行业会形成更高水平、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;强化创新主体地位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;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,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、区域号召力、专业影响力的带头企业;加快建立长期、稳定、多元的铁矿石供应保障体系,加强国内废钢资源供应链建设,并充分利用境外再生钢铁资源;促进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、配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,打造形成健康、稳定、有序、繁荣的钢铁生态圈,同时构建面向全球的产能合作、贸易、数字智慧化服务等平台,推进国际钢铁生态圈建设。

  低碳何以具有统领的地位?他分析道,钢铁是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很大的行业,将面临碳排放强度的“相对约束”、碳排放总量的“约束”以及严峻的“碳经济”挑战。

  针对特钢产业,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一是推动绿色布局,二是节能及提升能效,三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,四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,五是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,六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。此外,还应坚持对理念、管理模式、路径、支撑体系等的创新,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。

  从七处着手落实高质量发展

  在清晰勾勒出我国钢铁行业的新发展格局后,李新创提出,特钢产业应该顺势而为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具体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发力:

 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。我国特钢行业应准确把握创新方向,集中资源在进口产品替代、“卡脖子”关键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。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及平台建设。

  二是推动产品升级,解开“卡脖子”难题。目前钢铁短板材料约70项左右,每年需要进口钢铁约220万吨,主要是特殊钢。特钢企业要主动作为,围绕产业链、创新链和生态链布局,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水平,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。

  三是加快布局低碳转型。他建议特钢企业摸清碳排放家底,构建低碳发展评价体系,结合中长期发展,研判碳需求和降碳空间,明确低碳发展目标;科学合理争取碳排放指标,将有限的碳排放资源用足用好;发挥的生产效率,提高企业经济效益;等等。

  四是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。我国特钢企业应重视源头减排及过程控制,并建立长效机制,开展优越环保绩效管理。

  五是加快兼并重组步伐。我国特钢行业应扶优扶强,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领导企业;鼓励和引导兼并重组企业集团加快实施“专业化整合”,深入推进“一总部多基地”管控模式,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、有效运作,等等。

  六是推动智能化发展。他认为,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,推动钢铁与城市融合发展;在区域层面,打造“平台+生态圈”模式,畅通经济大循环;在企业层面,构建智能制造基础体系。

  七是实施标准引导。应围绕新产品、新技术发展方向,结合下游需求,满足生产和应用的共同需要;加快绿色标准的制订和相关评价工作,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;充分发挥标准“拉高线”“兜底线”作用,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。

  

(来源: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)
给我留言

留言

免责声明:
1、
任何注明“来源:网优fengj.com”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其版权均属网优fengj.com所有,任何个人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。已授权的个人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网优fengj.com”。
2、
任何非注明“来源:网优fengj.com”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等的资料,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,并非本网故意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,网优fengj.com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
网优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参考,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建议,使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,风险自负。
关于网优fengj.com | 付款方式 | 400客服:400 622 1112 |  热线:0799-6666660